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用固定後的蚯蚓標本來解剖?

我一直認為,實驗課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解剖單元,如果只是為了觀察一般的外部型態和內部構造,其實應該使用固定過的動物標本,而不是新鮮的無脊椎動物屍體。

所以,不只是蚯蚓而已,只要是解剖各種各樣的無脊椎動物(除了某些類群,例如昆蟲),我都強烈建議使用徹底固定的動物標本來做解剖觀察。

我的原因如下: 

首先,無脊椎動物身體含水率高,通常體型不大、組織鬆散而且軟爛黏液又多,用新鮮的屍體(或是更慘的,沒有適當麻醉安樂死的新鮮活體)來做解剖,在沒有解剖經驗也對眼前動物不熟悉的學生手裡翻攪沒多久就要化掉爛掉糊掉臭掉了,只不過是找學生麻煩而已,看得到什麼構造都是萬幸。 

再說,在研究室裡,如果要做蚯蚓解剖並且觀察型態,都是用麻醉安樂死後固定徹底的蚯蚓標本,而不是新鮮的蚯蚓樣本。在我的經驗裡,做這種觀察描述比對的目的通常是為了鑑定蚯蚓種類、或是做分類學的研究。我知道有些老師會認為「生物實驗課裡面的操作最好可以讓學生了解生物研究的運作方式」,既然如此,那麼就應該要解剖麻醉安樂死後固定徹底的蚯蚓標本。然後,在我的經驗裡,沒有什麼特殊原因的話(例如要取某個新鮮組織來測量xx酵素的活性、或是某構造一定要趁新鮮才能採樣測量或怎樣),在研究室裡通常也不會對新鮮的無脊椎動物屍體動刀。

另外是,「要使用新鮮動物屍體來做解剖,是為了讓學生親眼看到新鮮樣本的構造質地顏色等等」這種說法,不管是在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的解剖單元教學現場我都聽過。但我真的認為這是個奇怪的理由,而且是個乍聽之下煞有其事但實際上滿沒道理的說法。請問學生在生物實驗課堂上看到新鮮動物屍體的構造質地顏色到底有什麼用?解剖單元的目標又不是了解新鮮構造的這樣那樣,而是希望學生學習到該動物構造的型態結構,然後無論是新鮮屍體或固定後的標本都能夠清楚判斷不是嘛?為了這樣的奇怪理由堅持使用新鮮的無脊椎動物屍體,然後寧可讓學生在軟爛充滿黏液而且迅速腐敗的無脊椎動物屍體裡面辛苦的掙扎,我覺得好像把教學目標本末倒置了。

我是覺得啦,就像人醫和獸醫日後會時時接觸活體,所以真的需要搞清楚「活體或新鮮的動物器官組織構造」長什麼樣,不然其實沒有什麼好的理由,一定要讓學生在生物實驗課的解剖單元裡面使用新鮮的、沒有固定過的動物屍體,尤其無脊椎動物更是如此。

最後要特別說明一下,根據強者我朋友鐵線蟲博士邱名鍾所說,解剖昆蟲大概都是使用新鮮屍體而非固定後的標本,原因是昆蟲的脂肪組織包覆著許多臟器,如果固定後才解剖就很難把脂肪組織跟臟器清楚分開。

所以啊,像上述這樣「不能固定後才解剖」的原因其實就很清楚明白,而我認為不管是什麼操作,要不要固定後才解剖、要從哪裡下刀等等,其實都是有其合理且可以討論的緣由,希望在生物實驗課堂中的解剖單元中,各位老師也可以清楚明白自己帶學生為什麼要這樣或那樣操作。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為什麼要製作「解剖用蚯蚓標本」這樣的教材,以及訂購表單

在生物學實驗的解剖單元中,蚯蚓恐怕是無脊椎動物裡最常被拿來解剖的動物類群。

不過,礙於種種原因,課堂上所使用的蚯蚓通常問題很大,隨手舉例如下:

  1. 蚯蚓的種類經常不是同一種,各組間觀察到的型態構造就不一樣,造成教學困擾
    (是的,即使是釣具店買的「黑蚯蚓」,也不能更不會保證裡面都是同一種蚯蚓,當然內部構造就會不一樣)
  2. 蚯蚓的成熟度不一,有些個體成熟而有些則否,拿到未成熟個體的學生就倒楣
    (未成熟的蚯蚓解剖開來除了腸子以外沒什麼其他構造)
  3. 蚯蚓體型偏小,學生與教師進行解剖操作與觀察都很吃力
    (十公分左右的蚯蚓解剖起來很是困難,對於沒有經驗的學生更是痛苦)
  4. 蚯蚓活體沒有經過正確的麻醉與固定就解剖,體內器官構造因而軟爛且一團混亂,難以觀察;甚至還會發生解剖中的蚯蚓又開始蠕動爬行的慘況,影響觀察與學習
    (良好麻醉安樂死後固定徹底,觀察外部型態與內部構造才方便又清楚)
  5. 蚯蚓的型態構造與講義資料不符,因為不清楚買到的蚯蚓是哪一種,網路上的蚯蚓解剖型態構造等資料通常也沒有標示種類,於是只能將就參考
    (網路上找到的蚯蚓解剖資料,跟台灣能夠取得的蚯蚓之間經常是「科」的等級的差距喔,兩者的外部型態與內部構造差得可真是不少)
為了解決上述的困境,從2015年開始踏入蚯蚓應用研究領域的我,決定推出「解剖用蚯蚓標本」這一套教材,希望能夠從此改變「解剖蚯蚓」這個實驗單元的教學品質與體驗。


在這一套教材中,所有的蚯蚓標本都是環帶明顯的成體,經妥善麻醉、徹底固定,確保外部型態或內部構造皆可清楚分辨和觀察。 

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再也不必苦惱該怎麼麻醉安樂死蚯蚓,得以避免使用錯誤而不安樂的方式處死蚯蚓,也不必痛苦的在小小一隻蚯蚓體內一團軟爛混亂的組織裡面摸不著頭緒。

而且,所有的蚯蚓標本都是環帶清楚的成體,體內所有的構造器官都已經發育完成,該看到的一個也不少。

此外,這一套教材所提供的蚯蚓標本皆為同一種類,所有學生都能有相同的教材可供學習;未來還將推出不同科的蚯蚓種類可以選擇,讓程度較好的學生能夠進行比較解剖,或是讓班上的學生以不同科的蚯蚓種類進行解剖,並相互比較、對照和解說。

更重要的,本教材除提供解剖用蚯蚓標本外,亦針對該種蚯蚓設計基本解剖講義。教師再也不需要在網路上大海撈針、拼湊蚯蚓解剖的相關資訊,或碰上查到的資料與解剖所見不符的困擾。未來也將進一步為程度較好的學生撰寫蚯蚓解剖的探究學習單,以及為認真好學的教師撰寫蚯蚓主題的教師手冊,讓教師面對學生對蚯蚓的好奇提問,也能夠更輕鬆自信的回答。

希望這一套「解剖用蚯蚓標本」教材 ,能夠幫助對蚯蚓有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用正確的方式更加認識蚯蚓。

若有什麼想法、建議與提議,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解剖蚯蚓到底該從哪裡下刀?

今天來談談這個非常單純的小問題。 有些老師或講義似乎要學生從肛門或口部下手,用剪刀其中一刃插入開口,然後一路將整隻蚯蚓剪開,但我不認為這是個好方法。 原因很簡單,剪刀這樣從開口盲目的戳進去,如何確定沒有戳爛器官構造 ?當然,剪刀戳進開口以後一路將整隻蚯蚓剪開看似方便,但會不會其實...